2017年3月30日,《河南日报》以《执着三十载 初心永不改——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薪火传承》为题,重点报道了我校郭青萍教授、韩江苏教授、刘永革教授从事甲骨文研究的事迹。文中称韩江苏教授为“还原历史笔画的甲骨学‘摆渡人’”。
韩江苏,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领域又一个“传奇”人物。无论是在安阳师范学院,还是在甲骨文研究界,提及“韩江苏”,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把她和另外一个重要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——“甲骨文图文资料库”。
谈到开发“甲骨文图文资料库”的初衷,韩江苏说:“甲骨文发现百余年来,考辨研究成果丰富,但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整理,检索起来始终困难。台湾成功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先后都进行了尝试,但不是重文字,就是重图像,都不完满。能不能把图、文、字结合起来,开发一个既全面又便捷的信息化资料库?”
“想到就抓紧做,努力不留遗憾。”这是韩江苏对待科研工作的一贯态度。最终,在韩江苏的努力和学校的支持下,2001年,“甲骨文信息化课题组”成立。经过两年多的梳理研究,构建图文库的理论框架逐渐形成。2004年,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,成功获批。
成功永远不会一帆风顺,科研路上也总是“布满荆棘”。
课题虽然立项,但是后续工作的开展却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顺利。课题研究过程中,在解决经费、人力等问题后,韩江苏遇到了一个难题:初始阶段,主要任务是对权威资料进行扫描、裁切、编号,构建甲骨文图片库;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建立释文库;建立甲骨文原形文字库。前两项虽工程浩大,但尚能克服。可如何才能构建甲骨文原形文字库?经过一年多无数次失败后,韩江苏最终找到一项“笨办法”——把用抓图软件截取的图片放大500倍,再进行黑白翻转处理,最后用photoshop绘图程序对照甲骨文原形字,一笔一画地描写复原。用这个办法处理甲骨文字,每个字需用时30分钟左右,对研究人员的细致与耐心要求极高。课题组全体成员加班加点,历经三年拼搏,不但将前人整理出的4000多个甲骨文字头扩展到5249个,还整理复原了41832个甲骨文原形文字,大大充实了甲骨文字资源。
“一点一横的小差别,很可能反映出生活习俗、历史文化上的不同,包含着丰富的考古价值,不能轻易丢失。”“我们是在还原‘历史的笔画’。花了国家那么多钱,费了那么多功夫,如果不认真,做出个‘四不像’,那就愧对国家和人民。”韩江苏骨子里时刻透着自己的严谨、坚定与“骄傲”。
为了确保课题研究质量,其间,韩江苏及其课题组先后两次推倒已绘制文字另起炉灶,两次主动申请课题延期结项……
终于,2011年11月,“甲骨文图文资料库”迎来结项验收:屏幕上,一行行甲骨文整齐地排列,组成一个可视化查询界面。界面上,使用者可以快捷地检索到4万多个甲骨文原形文字的音形义,可以看到它的全部同字异形体、释文及刻有该文字的原始甲骨片。5位鉴定专家不约而同地将其评定为“优秀”等级,并一致认为“值得出版”。
目前,“韩江苏”们已经将《甲骨文三编》《甲骨文集义》等数十种权威甲骨文研究书册的精华甲骨材料和7万多张甲骨拓片聚集入库,只要轻点鼠标,输入现代汉字,相应不同写法的甲骨文,便会展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。
“我们坚持对图文库做进一步校勘和补充。至少要把原来文献中未收录的甲骨拓片和新发现的拓片补充进去。我觉得自己只是‘过渡’阶段的学人,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后来的研究者铺平道路,使他们可以‘踩’着我们的肩膀往上攀登。”谈到自己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,韩江苏话语中充满谦虚